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fā)出了能夠將激光脈沖轉換為高次諧波的納米結構,為高分辨率成像和研究阿秒級物理過程的新科學工具鋪平了道路。 長期以來,高次諧波產生一直被用于將脈沖激光器中的光子合并為一個具有更高能量的超短光子,產生用于各種科學目的的極紫外光和X射線。傳統(tǒng)上,氣體被用作諧波源,但由工程學院應用和工程物理學教授根納季·什維茨(Gennady Shvets)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表明,工程納米結構在這方面有著光明的前景。 這項研究結果7月7日發(fā)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該論文標題是《利用單一和多個超強激光脈沖在共振超表面產生偶奇高諧波》(Generation of Even and Odd High Harmonics in Resonant Metasurfaces Using Single and Multiple Ultra-Intense Laser Pulses)。馬克西姆·施切爾巴科夫(Maxim Shcherbakov)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施切爾巴科夫在成為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助理教授之前,曾擔任康奈爾大學(Cornell)博士后助理,負責這項研究工作。 該團隊創(chuàng)造的納米結構構成了超薄共振磷化鎵超表面,它克服了氣體和其他固體中產生高次諧波的許多常見問題。磷化鎵材料可以在不重新吸收的情況下產生所有階次的諧波,而且這種特殊的結構可以與激光脈沖的整個光譜相互作用。
紅外激光照射磷化鎵表面,有效地產生奇偶高諧波。 馬克西姆·施切爾巴科夫(Maxim Shcherbakov)說:“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利用全波模擬對超表面結構進行工程設計。”“我們仔細選擇了磷化鎵粒子的參數(shù)來滿足這一條件,然后通過定制的納米制造流程將其曝光。” 其結果是納米結構既能產生偶次諧波,又能產生奇次諧波——這是大多數(shù)其他諧波材料的一個限制。這種納米結構可覆蓋范圍廣泛的光子能量,在1.3-3電子伏特之間。 這種破紀錄的轉換效率,使科學家只需用一次激光照射,就能觀察到材料中的分子和電子動力學,有助于保存可能被多次高能照射降解的樣品。 這項研究是第一次觀察到由單一激光脈沖產生的高諧波輻射,這使得超表面能夠承受高功率——比以前在其他超表面顯示的高5~10倍。 施切爾巴科夫說:“這為在超高磁場中研究物質提供了新的機會,這在以前是不容易實現(xiàn)的。”“通過我們的方法,我們設想人們可以研究超表面之外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晶體、二維材料、單原子、人工原子晶格和其他量子系統(tǒng)。” 目前,已經證明了使用納米結構產生高諧波的優(yōu)勢之后,他們希望通過將納米結構堆疊在一起來取代固態(tài)源,如晶體,來改善高諧波器件和設施。 (文章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版權聲明: 《激光世界》網站的一切內容及解釋權皆歸《激光世界》雜志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激光世界》雜志社。 |
友情鏈接 |
首頁 | 服務條款 | 隱私聲明| 關于我們 | 聯(lián)絡我們 Copyright© 2025: 《激光世界》; All Rights Reserved. |